【央廣網】【世界地球日特別報道】呵護脆弱的“地球之腎”
央廣網4月22日消息 今天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這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今年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央廣網特邀生態、地理與環境領域專家向大家講述美麗而脆弱、豐富又多彩的地球故事,呼吁大家綠色低碳生活,讓地球家園更美好。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p>
常年和季節性積水為濕地形成、發育創造了條件,也使它兼具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雙重特征。環境與生物因子處于這種“相變與臨界狀態”下,時空波動性強,抗干擾能力差,所以濕地生態系統極為脆弱。
在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疊加作用下,全球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2018年發布的《全球土地退化現狀與恢復評估》報告指出,自1700年以來,全球已喪失了83%的濕地。我國濕地損失和退化問題也十分嚴峻,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表明,全國濕地面積約5300萬公頃,十年間減少近1/10.
濕地退化造成存儲在流域濕地中原本巨量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快速減少和對地下水補給能力的持續降低,導致區域水文調蓄能力急劇下降,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給區域水資源保障和可持續利用帶來巨大挑戰,甚至威脅國家糧食主產區水資源的供給能力。
濕地退化也將嚴重威脅區域生態安全,危及國際重要水鳥的繁殖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八大候鳥遷徙通道中,有三條經過我國。位于 “東亞-澳大利亞-西伯利亞遷徙通道”的東北沼澤濕地,是國際重要保護水鳥東方白鸛、丹頂鶴、白鶴等的主要繁殖地;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遼河三角洲、蘇北地區等濱海濕地是“阿拉斯加-西太平洋群島遷徙通道”的重要中轉站,每年途經鳥類達300多種、600余萬只;青藏高原等西部濕地則為“中亞-印度半島遷徙通道”上的斑頭雁、漁鷗等鳥類提供必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
濕地是巨大的“碳庫”,貢獻了全球土壤碳儲量的18%-30%,在應對全球變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濕地作為重要陸地碳庫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碳排放風險。隨著濕地的退化和碳庫穩定性的破壞,濕地也可能成為棘手的碳排放源。
此外,濕地還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多種資源,如淡水、糧食、肉質產品、藥材、能源及其他工業原料,以及特色的旅游景觀、教育和科研基地等。
人類為了保護“地球之腎”也早已開始行動??茖W界成立濕地研究學術團體,政府出臺濕地保護條例與法案,金融機構積極投資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社會公眾也在不斷提升對濕地保護的參與度。特別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先后發布多項濕地保護相關政策文件,并在2021年出臺了《濕地保護法》,濕地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卓見成效,人工濕地建設如火如荼。但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管理任重道遠,未來急需加強科研投入,從而高質量服務于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等國家需求,增強國家履行國際公約的能力。
編輯:卜葉
附件下載: